这部改编自故事绘本《伞女寻梦环游记》的中国古装玄幻动画长片,在7月6日上映后票房迅速崩盘:首日752万,仅为猫眼前夜动态预测的一半;周末两天总票房1159万,排片占比9.5%,但票房占比只有3.1%。倒挂现象十分严重,可以说对普通观众完全没有吸引力。

影片最终的票房预测也从首日的6000多万下滑到了2000多万。

票房表现不佳是因为电影本身质量不好吗?

诚然,网上对《伞女》的批评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画面华丽,故事枯燥”。但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当下行业的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在国产3D动画电影人气的强力压制下,国产2D动画电影根本得不到市场的青睐。

请注意,这里的“2D”与“3D”并非影院放映格式的差异,也就是并非“看电影时是否要戴3D眼镜”的差异,而是指制作工艺的差异。

粗略的说,二维动画就是先画出关键帧的二维原画,然后插入动画帧,实现连贯的呈现,整体逻辑比较扁平;三维动画则是在模拟现实空间的软件环境中建模,然后经过绑定、动画、特效等工序,整体看上去更加具有空间感。

虽然2D动画与3D动画相互吸收元素与手法的现象屡见不鲜,也有“3D动画渲染成2D效果”等混合类别,但2D动画与3D动画一般以主角设定是2D还是3D来区分,两种画面的直观感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构成了动画类型下两个互相竞争的亚种。

那么我们会发现,自2015年《大圣归来》开启了国产动画长片的“复兴时代”以来,目前已经火爆起来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多都是3D制作。

数据说明一切:历史票房排名前20的国产动画电影中,仅有排名第14位的《大鱼海棠》(2016年,5.73亿)和排名第20位的《罗小黑战记》(2019年,3.15亿)是2D动画,而这两部电影的成功程度远不及50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亿的《熊出没》、16亿的《姜子牙》的水平。

不仅天花板有限,国产2D动画电影面临的更糟糕处境是票房下限守不住:《暴雨》今年年初1729万,《伞女》预测也只有2400万。两部作品作画流畅、画质细腻,成本都不会太低。

如果说2D表现形式不受欢迎,那么今年进口的5部日本2D动画电影票房均过亿,为何唯独国产2D动画如此不受欢迎呢?

其实,这早已是中国动画行业的一个老生常谈,不仅限于剧场版动画,也包括国产动画片,“3D压倒2D”至少有十年之久——这一格局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

“日本动画是2D,好莱坞动画是3D”是近二十年来广大观众对不同国家动画电影的基本认识。

1995年,皮克斯推出人物和环境均为3D的CG(计算机图形)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开启了好莱坞动画的3D时代;2002年,迪士尼推出的人物为2D的卖座大片《星银岛》,尽管融入了大量3D技术和场景,但依然遭遇票房惨败,宣告了好莱坞2D动画电影的终结。

与此同时,日本动画也保持了2D动画的优良传统,偶尔会有几部3D CG动画电影上映,但大多都处于亏损状态,《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和《哈洛克船长》惨败,无法冲击既有秩序重点介绍(新澳门六开彩资料查询最新)国产 2D 动画电影伞少女为何在暑期档溃败?画面华丽却故事干瘪,根本原因竟是……,日本2D动画无论在电视还是影院,依然占据着绝对的主流地位。

回到中国动画,我们有着悠久的“文艺片”传统,但在世纪之交,我们就已经开始学习和运用3D动画技术。本世纪头十年,从《蓝猫三千问》到《秦时明月》再到《水果机器人》,3D形式在电视动画​​中逐渐占据了主要份额。

原因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个:

首先,二维动画若要达到“基本能看”的水平,对技术能力、投入、建设周期的要求都高于同等成本水平的三维动画。因此,大量低水平的三维电视动画可以流水线批量生产,填满电视节目档期,而二维动画受限于产能,跟不上。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是虽然低质量作品频出,但3D动画产能高,制作基数大,自然涌现出一批批优秀作品。《猪猪侠》《水果机器人》《熊出没》夯实了儿童动画的群众基础,《秦时明月》则开拓了更加青春洋溢的古装玄幻动画的资源库。

第三,3D动画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较多的政府补贴,产能持续增长,产业规模健康扩大,并挤压了2D动画的份额。

4、三维动画与计算机图形学联系更为紧密,其从业人员相对于二维动画从业人员的职业选择范围更为广泛,因此三维动画行业的人力资源储备自然也更为充足,整体的制作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自《大圣归来》以来的剧场动画新时代,3D动画占据主导地位是理所当然的。

首先我们要以产能取胜,有一套能够在有限时间内稳定产出作品的标准化流程;然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先抓住题材的机会——

继《大闹天宫》之后,追光动画(《白蛇传》系列、《新封神榜》系列)、彩色天地(《哪吒》《姜子牙》)等大型3D动画公司几乎垄断了“民族神话+热血战斗”这一强大的类型资产,将国产3D动画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全民商业大片;《熊出没》剧场版连年深耕,成为国产贺岁系列电影的头号摇钱树,牢牢抓住了儿童观众群体。

至此,2D动画基本已经被挤出了国内剧场动画的主流。

第一个问题是制作能力不足,二维动画想要稳定地制作剧场作品并不容易。

其次,从IP影响力来看,能与其抗衡的2D动画电影仅有拥有“国风玄幻”美誉和众筹新闻的《大鱼海棠》和通过动画系列获得IP名气的《罗小黑战记》《十万个冷笑话》,但其知名度显然不如3D动画的“封神宇宙”大众认可度。

最终的结果是,国产2D动画电影在动作、格斗、神话等“强商业类型”上已经被3D取代,缺乏旗舰产品,导致整体影响力不足。

这种局面还有希望扭转吗?在中国,制作2D动画电影真的赚不到钱吗?

不妨先观察日本的情况,看看其他国家畅销的2D动画电影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作为唯一仍大量生产商业2D动画电影的动画强国,日本的2D动画电影生产链条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依靠品牌效应的作者动画(如宫崎骏、新海诚、细田守),与真人电影的产量相差无几;第二是走漫画/轻小说——动画连续剧——或作为连续剧或独立于连续剧的剧场版的路线,作为IP开发的环节(如今年上映的《谍战剧场版》和《排球少年!!》剧场版)。

对比这两种情况,国内不乏一些注重艺术探索的作者型二维动画导演,但即便是最成功的卜思帆(《守护者》)、刘剑(《大世界》),也都名气不够大,作品偏向艺术性,对普罗大众没什么号召力——所以国产二维动画长片只能走IP化发展的道路。

然而,在中国,漫画/流行文学与动画电影之间的联系尚不紧密。

国内漫画改编的2D动画剧集不少,但国内资本后续开发IP时,不可能像日本那样考虑先推出动画剧场版,而是优先考虑潜在收益更大的真人影视改编。《胆大包天》、《陌上花开》、《狐妖小红娘》都是如此,动画剧集上映后,先推出真人版,没有给动画电影留下任何空间。

其实这种情况在好莱坞也大致如此,但日本是个特例。

在改编中国热门文学作品时,3D动画通常是首选,因为它拥有更成熟的人才资源和技术积累,尤其是在战斗表现方面更有经验。《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等超级网络小说都已成为3D动画行业的年度热门连续剧。

加之我国曾经辉煌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艺术电影”体制已衰落多年,新时期出品的国产2D动画在人物造型、风格、题材等方面普遍受到日本动画的广泛影响,步日本动画后尘的意识较强,在路人心目中,多数作品并未像国产3D动画电影那样形成稳定而鲜明的印象。

比如《大鱼海棠》上映时,就有很多声音质疑其是否与《千与千寻》相似,又比如《昨日的天空》这部《伞女孩》的制作方杭州绿星的老作品,几乎就是新海诚粉丝模仿作品的中国版。

这次《伞女》的设定,是以五代十国为背景的虚构王朝,人物、物品、环境都是中国风,应该是一部纯中国风的作品。但无论是画风、精灵形象、治愈系基调,还是精灵与主人契约的设定,总让人有种日本动画的感觉。

是《伞女》真的有“日本味”,还是观众受日本动画影响太大而产生误解?或许很难说清,但这也说明日本动画的影响对于中国2D动画电影而言,是难以摆脱的“阴影”。反观3D,注重美感、帅气,造型更偏向成人化的中国动画,则较少有模仿好莱坞萌系设计的嫌疑。

3D动画《姜子牙》一开始就是2D表现,风格浓烈,特效华丽,如果能拓展到全片,或许可以开创2D动画电影的新局面——然而工期不同意、公司方案不允许,这又是一个问题。

总体来看,国产2D动画电影的总体状况是:先天不足,后续发展没有特别可靠的抓手;特色不够鲜明,在大众心中没有留下稳定的印象。无论在画质上如何努力,也难以打出自己的烙印。即便有个别作品意外成功,整体状况也不会突然出现明显好转。

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看,2D其实也有自己的固定观众群,只是数量并不多。

大众对于国产3D动画电影的喜爱程度并非一致,欧化的角色造型、网红脸、千篇一律的长相、过于强势的神话、玄幻题材以及由此带来的剧情套路都是经常被诟病的地方。反观2D动画,画面清新唯美,理论上风格和表现效果更加灵活自由,自然会一直拥有一批粉丝。

其实,近年来2D动画在动画行业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枕剑歌》《五行雾山》等要求更加写意、奔放而非呆板、刻板的武侠题材的作品管家婆2024新澳正版资料,以及颇受欢迎的《中华故事》短片集(其中几集已经确定拓展成院线电影)。

如果能改编成电影,肯定会对《哪吒》、《白蛇传》等3D电影动画起到有益的补充,但能否卖座就很难说了。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个对2D动画从业者和爱好者来说有些残酷的判断:从传统、情怀、艺术的角度看,中国的2D动画电影不会像好莱坞动画电影那样彻底消失,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也不太可能成为一门“好生意”。

(文/Ala Nu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