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时下最热门的专业有哪些吗?

又到了申请季,“专业”仍然是一道很难的选择题。

时代潮流此起彼伏,“热门专业”总是走在最前沿。从数理化到文史哲,从建筑到金融,当人们真正想追上潮流时却发现,个体热情、家庭选择、群体判断在巨大的变革面前似乎总是慢了半拍。

(图片/)

热门专业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风向标,“考好工作不如考好工作”的说法深入人心。但在专业和行业的轮回中,“热”与“冷”的转换往往是一念之间,折射出社会的变化。

选择热门专业是否意味着人生更顺利?我们找到了四位来自不同年代的“热门专业”毕业生,让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教育和职业经历,重新审视人生成功的标准。

“我不想重复父母养羊的故事”

2004年毕业

计算机科学、国际贸易辅修

国际贸易相关工作

到了90年代,我读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突然就懂了。

我弄清楚了我为什么读书、我要去哪里——我要离开农村,去发达的城市,“我不想重复父母养羊的故事”。

我家住在农村,父母没什么经验,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我好好学习,不要像他们一样,只能干农活,收入微薄。

(图/“大考验”)

那时邻居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我从电视上看到城里有自来水,我们农村喝的是河水;别人家有电话,我们没有。那时我跟着父母去城里卖白菜,才在电视上看到自来水和电话。

终于,2000年,我成了村里第二个大学生。填报志愿时,我的思路很清晰:先根据成绩选择一个城市,再根据城市条件选择学校和专业。由于成绩达不到重点高考线,家里又没钱在一线城市买房,所以我没有报考一线城市的大学。

毕业之后,我并没有进入互联网行业,而是选择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毕业后的工资是850元,这就像一桶冷水浇在我身上——心都凉了。

工作4年后,我的年收入慢慢达到了10万,后来为了赚更多的钱,我转行做了国际贸易,那时候几乎所有行业都有红利期,我始终坚信:风向第一,能力第二,资源第三。

现在,我并不后悔没有进入网络,因为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生活。

(图片来源:The Best of Us)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我认为没必要被专业是否适合所限制,因为大多数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同一专业的。我现在认为,在大学里,你可以选择一个可以广泛就业的专业,这样毕业后你的就业选择会更多。

我从始至终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一直朝着目标努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现在的烦恼是,原本计划50岁退休,现在退休比较早,半退休状态,以前忙活习惯了,现在没事干,也找不到同龄人一起玩。

“悲观主义者总是对的。

只有乐观的人才能取得进步。”

2019届本科毕业生

上海财经大学 会计学

目前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业务分析师

2015年我高考的时候,股市接近5000点,财务、会计相关专业开始抢手,我在电视上看到财务专业的毕业生收入很高。

作为一个来自内陆省份的“小镇考生”,我的高考成绩还算不错,在全省排名前三四百,这让我能够接触到金融这棵大树上的叶子。

第一份工作的办公地点。(图/受访者提供)

我一开始想做职业经理人,一步步往上爬。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公司做财务,年薪70万,2020年就已经赚了一些钱。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案例,有人在2013、2014年左右加入了一家年轻而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几年后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我的财富观一下子被颠覆了,觉得与其一步步升职,还不如加入一家高速增长的公司。

我第一份工作干了两年,积累了第一笔财富,但是太累了,就辞职了。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但我很快就对大公司“去神秘化”了。所谓大公司,就是把一个大项目拆分成一个个非常小的执行环节,每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小部分,有点像螺丝钉。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的一栋写字楼。(图/受访者提供)

第二份工作之后我换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业务分析师,但我也很清楚互联网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短暂的停留,绝对不是我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我想做的是从0到1的一件事情。

就我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可以说我无法从任何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也没有任何期待,薪资已经成为工作带来的主要价值。

目前互联网行业整体增长放缓,个人发展空间比较小,我的同学都抱怨自己的晋升速度和天花板远不如5年前、10年前入行的人。

办公楼内部。(图/受访者提供)

很多大学生存在路径依赖,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是模仿别人走的路。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人,我习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精打细算,总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得到一个最优解,为此也做了很多努力和准备。这个过程相当耗费精力,有时甚至会觉得很累,但从长远来看,我对未来还是持乐观态度的。

其实,如果完全不考虑赚钱的话,我最想做的就是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学术研究。

选择热门专业等于更顺利的人生?四位毕业生的故事给你答案  第1张

“我没有上帝的视角”

西蒙

2009年毕业于中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2010年 香港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硕士

从事通讯行业14年,目前无业

我是理科生,但是文科比理科好。

说白了,我选理科是因为理科比较好找工作。高中没有文理分科的时候,我的成绩一直都排在前三名。文理分科之后,我的真面目就暴露出来了——不是每门课都能考高分,而是每门课的成绩都很一般。

2005年高考我考了600多分,报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快本科毕业的时候,香港有大学来办招聘会,我就报考了香港的电信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有三个方向:一个是微电子,一个是计算机(我室友选的这个专业),我考的是第三个方向——通信。

2010年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有位同学在杭州一家全球知名的外资电信公司就职,建议我投简历,我便毫不犹豫地去了杭州,我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杭州研发中心。(图/受访者提供)

我从事系统测试专家工作已经14年了,其实我刚进公司的时候,曾经炙手可热的通信行业早已成为夕阳产业,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没有鸟瞰的眼光,站在历史变革的大潮中看不清楚。

如果把通讯行业比作高速公路,那么互联网就相当于物流,先有路,才有物流,当这些路都修好了,修路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

我选了“公路建设”新澳彩历史开奖记录大全查询,我同学选了“物流”,他抓住了互联网风口,现在是一家科技公司的CTO。我们曾经是同一个宿舍,同一个时间点起步,但现在他已经比我早了好几条街,我都不好意思跟他说话了。

如果我知道2010年到2020年这十年是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我一定会选择计算机专业,现在我可能已经是一个年薪百万的精英了。

窗外的风景是钱塘江边,远处的山脚下是西湖。(图/受访者提供)

我的人生履历一目了然:湖北咸宁长大,长沙上大学,香港读硕士,毕业后去杭州,在公司工作14年,工资不高,但基本够用,朝九晚六,两天休息,一般不加班选择热门专业等于更顺利的人生?四位毕业生的故事给你答案,业余时间充足。

然而,这样舒适的日子在两个月前结束了。

我被裁员了。其实我之前就有预感,因为行业原因,我所在的测试部门被大规模裁员,很不幸,我也在裁员名单上。拿到了几十万的赔偿金,加上多年工作的积蓄,足够在床上躺一段时间了。

可惜年轻时没有安定下来深耕一个领域,没有让自己成为无可替代的专家。如果可以重来,希望自己不要满足于当一颗小螺丝钉,上蹿下跳,寻找机会,四处折腾。太安稳太舒服,让人麻木。

“生活需要专注”

齐诗懿

2009年毕业

复旦大学新闻系

自由职业8年

2005年,我从四川绵阳坐绿皮火车到上海,硬座坐了30多个小时。

第一次去上海,没想到一下车就遇到小偷,感觉有人在摸我的书包,我立马转身,小偷就跑了。其实,一个学生身上除了对未来的满满期待,还能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呢。

我是2009年毕业的,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二年,说实话,我没什么经验,当时找不到工作,这在当时是相当罕见和不可思议的。

当时我们新闻系的学生很少有去互联网行业的,大部分去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他们在上海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偏好,就是只想要名校的学生,然后会通过笔试、笔试面试来审查是否符合要求,实习经历也会给加分。

大学毕业后,我工作了三个月,然后辞职,准备度过“间隔年”。那些已经工作的同学都感到震惊和羡慕,因为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刚刚开始的焦虑阶段。

刚大学毕业,休学一年,在青藏线上。(图/受访者提供)

那一年,我从上海出发,几乎走遍了整个华南地区。一开始在厦门一家青年旅舍当前台,做了三个月,接待客人,迎送客人,接听电话,一个月收入1200元,包吃住。认识了各种各样的人,挺有意思的。

我继续往西走,到了拉萨,看到一家咖啡店门口贴着招聘服务员的启事,就直接走进去问了问,就这样,我又做了3个月的服务员。

在拉萨。(图/受访者提供)

2010年,“间隔年”结束后,我去了北京一家大型财经媒体,赶上了纸媒最后的热潮。

2013年左右,大家的注意力逐渐从纸媒转移到荧屏,我也是在那个时候辞职,和几个朋友创业,做娱乐/影视文化的公众号,同样需要联系采访、写稿,工作比在传统媒体行业还要累。

2016年我再次离开新媒体,去了大理。我是一个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和个性做事的人,只要自己想做,通常都能做到。人生活在社会里,有些观念会像无形的绳索一样束缚着你,尤其是当你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时,只要你想清楚,你就可以一条一条地把绳索砍断。

在大理生活了四年。(图/受访者提供)

一个人如果没有重点,那么整个人生就会被推来推去。无论你被动地做出选择,或者进入某种状态,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做其他事情,结果往往都不会很好。

如果你想找到生活的重心,多尝试总是好的。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名字均为化名)

校对:黄锦洲; 操作:小叶; 排版:魏娉婷

新的每周特刊“谈论治愈力量”现已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