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学生这么厌学?教育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作者一 张志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全国教育调查中心主任、中国教育30人论坛成员)

01

教育已经偏离了其原有的功能

这个话题跟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学校教育是为了什么?现在的学生上小学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找工作。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根本不存在培养人、为生活做准备、为终身发展做准备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教育本身还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会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大。相反,如果学习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的自身体验,学习就会枯燥无味,孩子还有什么兴趣呢?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比如,他在课堂上突然解开了一个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学习兴趣就能立刻被调动起来。

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教育应该让孩子当下感受到教育的快乐,而不是等到工作了赚了不少钱之后才开心。为什么今天孩子会觉得学校生活是最难、最累的?因为他们学的东西离生活很远,跟自己的经历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是我们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

02

教育应该唤醒孩子内心自我成长的需要

看待压力,关键是看清压力从何而来,是自己内心的需要,还是父母、学校强加的?现在学生感受到的压力,更多的是体制的压力,而不是内心自我成长需要的压力。这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又一大问题。

高考到底是为了什么?很多学生以为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父母和自己过上好日子,却没有把自己未来的事业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根本不关心国家的未来,更不关心人类的命运。现在我们说,我们不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不到蔚蓝的天空,喝不到干净的水,但我们给过孩子这样的人文情怀吗?

缺乏这样的教育,导致孩子们目光短浅,没有内在的发展动力,没有强大心理状态支撑的动力,所有的压力都来自于学校、老师、家长给孩子的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孩子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学会自我管理,因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没有给今天的学生提供培养独立能力的空间。

当我们培养的高中生缺乏学习兴趣、缺乏独立性、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们的人才培养就很令人堪忧了。我曾经说过“大德出大智”,什么叫大德?就是民族情、社会情、人文情。没有这个大德新澳现场开奖结果查询,他就不可能有大智慧。

钱伟长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时历史和语文满分,物理只考了5分,但他却成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为什么呢?日本侵略中国,他要报效祖国,就毅然放弃语文,转而学习物理。他没有物理基础,却成为这一领域的大师。由此可见,情怀和境界是决定人生和事业高度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我看来,所谓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如果没有内在个性和自我意识的自我觉醒,所谓的各种外界压力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产生短期影响,而且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

不能不说,一些高中生在离开学校之后情绪的极端宣泄,以及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迷失方向、不愿意学习,就是这种恶劣后果的直接表现。

03

减负并非我国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标

我不赞同减轻学业负担的说法。我认为应该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结构和状态。性质是什么?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为什么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因为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结构就是学习内容不能是单一的,而必须是多元的。有书本学习,也有实践学习;有课堂学习,也有校外学习;有制度化学习,也有自主学习。状态就是学生的学习要有趣、要高效。没有兴趣和效率的学习负担是没有意义的。

我一直在传播一个理念: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不是减轻负担,而是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结构和状态,让每个学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饭、睡觉、社交之外,还能有有意义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说到减负,只做“减法”而不做“加法”是不科学的,要减轻学生繁重、单一、单调、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同时增加学生长期缺乏的社会实践、阅读、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万万没想到(2024年新奥门免费资料)张志勇:为什么今天的学校教育让孩子们感觉最苦、最累?  第1张

04

中国学生缺乏三种“素质”

我对中国的教育深感忧虑,今天的中国学生热情、独立、开放、自信,但严重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是学生最重要、最宝贵的学习品质,是引导、促进和保证有效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品质;独立性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逐渐养成的自我管理、独立处理生活、对问题作出独立判断等能力;社会责任是学生对国家、社会、人类、家庭承担的自我使命。

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综合素质上最大的区别,而这三个要素恰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一个人的情怀与境界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当下的学习,也决定着一个人人生、事业的高度,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唤醒学生内心对生命的追求。

05

择校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择校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问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家实行重点学校制度。改革开放后,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国家集中财力办好一批重点学校。这个问题一开始并不突出,但当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后,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就变得十分突出。

2006年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上升为国策。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均衡增量资源配置;二要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解决学校间差距过大的问题;三要促进优秀校长、教师的流动,解决学校师资队伍和管理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这大概是我们下一步必须要攻克的难点。

我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导致的择校问题应该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学校的特点和个性各不相同,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迁移、长期流动等因素导致的择校问题会长期存在,所以对待择校问题,要有历史的、客观的、理性的态度。当资源配置相对均衡,校长、教师流动顺畅,这一切都制度化了,择校问题还存在怎么办?这时候,要有公平的学校名额分配办法,要有民主的监督机制。比如,电脑抽签就是一个好办法。

06

不反对基于内在兴趣的课外课程

选择兴趣班的关键是入手点。比如奥运会,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奥运班是出于一些功利的考虑,把奥运会当成是孩子升学的敲门砖。这跟人的天赋、成长没有关系,很多参加奥运会的孩子,本身就没有天赋,奥运会成了变相扼杀天赋的工具。所以我主张,各种奥运会一定要脱离升学的功利价值,不能当成升学的敲门砖。

三年前,山东省就切断了包括奥运比赛在内的所有社会资格考试与中考的联系,奥运比赛成绩不能作为录取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呼吁高校自主招生与奥运比赛分离,各类奥运比赛金牌获得者不能直接获得录取资格。

今后,我们只有彻底斩断这些功利主义,才能引导家长让孩子因为兴趣、特长、素质而参加真正需要、喜欢的兴趣班、奥赛班,而不是直接把它当成敲各级各类学校大门的“敲门砖”。

07

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的时间越长,成绩就会越差。

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父母的天性。但是,不是每个父母都能爱自己的孩子。真正的爱孩子是尊重他们,了解他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教育有规律、有方法、有科学性,总体来说家长的教育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责怪家长,其实学校的工作做得不好,很多学校挂着家长学校的招牌,却很少和家长沟通教育孩子的科学性问题。比如:我们开设了很多必修课、选修课,但家长认为没必要,认为开设考试科目就够了。他们不明白课程就像营养菜单,讲究科学的结构和配比问题,而这些都需要和家长沟通。

家长必须了解课程的科学知识,学习10小时不一定比学习8小时成绩好,学习时间越长,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会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万万没想到(2024年新奥门免费资料)张志勇:为什么今天的学校教育让孩子们感觉最苦、最累?,成绩就会越差。

“勤奋”是一种优良品质。如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勤奋会带来良好的结果;如果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一个人越勤奋,后果就越严重。没有效率的勤奋,只能扼杀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