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0日,东莞松山湖华为在建的一栋大楼内,有些失落的董向嘴将目光投向办公区落地玻璃窗外如镜般的人工湖。

晚餐后,人们三三两两地绕着湖边散步,有说有笑。公园外的马路已如往常一样拥堵起来,亮红色的汽车尾灯排成一条长龙。

这似乎是一个普通的夏日傍晚,一切都和平常一样。但就是在这个普通的夏日,华为赢得了一场持续了三年的秘密战争:

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制裁生效后,华为曾经使用的甲骨文ERP系统被关停,该系统涉及华为在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的几乎所有业务,从此成为悬在公司头上的悬法剑。

在几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华为决定赌一把,开发全栈自研ERP系统,全面取代使用了20多年的 ERP系统。

也就是这个系统。

2022年7月10日,这个看似普通的夏日,是该系统在华夏正式启动的日子。

董香醉是所有解决方案中的“最后一保”:她负责系统上线的回滚方案,如果系统切换时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会用董香醉的方案回滚到老系统,把对业务的影响降到最低。

但那一天,直到整个切换流程彻底完成,原定在现场值班的十余名业务专家却没有接到一个业务问题。

在欢庆的人群中显得有些失落的董向嘴,此时也松了一口气。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开发如此庞大、无比复杂的高端ERP系统,这是中国厂商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从华为决定尝试的那一天起,就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类领域,所以今后的每一步都是开创性的努力。

华为困境暴露出的隐忧

2019年5月16日下午,华为时任CIO陶景文在会议室送别甲骨文公司区域负责人。30余名甲骨文ERP系统现场维护专家从华为撤离。平时有些拥挤的会议室最准一肖一.100%准,办公区突然变得有些空旷,办公室里只剩下几名华为员工,眼神里满是迷茫和无助。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人对于大型企业管理系统、ERP等行业软件的瓶颈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其中一个原因是国产ERP系统在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比较低,其实也不低,光用友一家就占据了30%左右的市场份额华为打赢三年隐秘战争,自研 ERP 系统,绝境逢生,国产化率早就超过了50%。

不过,在中国大型企业中,高端ERP系统仍然几乎被海外公司垄断。到2023年,在大型企业中,SAP和两大海外巨头合计的市场份额仍将达到53%。(数据来自中经产业研究院报告)

华为遭遇的困境,将这个隐忧彻底暴露:中国国产ERP系统在高端领域还有诸多技术壁垒没有突破。企业规模越大、行业越高端,越容易被大型管理系统绞杀。甚至一些中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需求越来越大,开始从国产系统迁移到海外系统。在企业发展后期,在ERP系统的选择上甚至会出现“逆本土化”的现象。

中国信通院《中国ERP价值创新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结果

对于业务系统已经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大型企业来说,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中国很多大型企业的数字化体系建设大概都是在1997年左右开始的,华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当时,中国在高端制造业和信息工程领域还很薄弱,无法开发制造业的支撑系统。中国没有能力开发像ERP系统这样的大型软件系统,所以必须购买海外的系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中国能够快速成长和成熟的唯一途径。

然而ERP等维持企业运转的核心系统一旦使用就很难被取代。

以华为为例,从1996年引入的ERP系统以来,华为使用这套系统已经20多年,积累了150T的数据,系统里包含了全球500万份合同的履行情况、6万多个项目的交付情况、7亿多张采购订单、24亿多笔库存交易、33亿多张发货单、17亿多张应付发票、15亿多张应收发票……

在过去的20年里,即便是华为自己定制开发的ERP系统也达到了天文数字,有惊人的490万行代码、外围连接的300多个操作系统、3950个业务连接点、27000多个客户的数据导入导出。

2019年,华为销售了2.4亿部手机,每一部完成并下线的手机、每一份履行的采购合同、每一件进出的库存,都要在ERP系统中进行交易的记录。

这个系统几乎是华为这个巨头的整个神经系统,要替换它,不仅需要重建一个完整、可用的新系统,而且把老旧、纠缠不清的系统和原有业务剥离开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

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有许多大公司想要开发自己的 ERP 系统替代品,但到目前为止,真正成功的公司却寥寥无几。

然而,留给华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即使是普通家用车,也需要定期到4S店进行保养,然而,支撑华为这家国际巨头正常运转的ERP系统,却突然失去了几乎所有软硬件的维护和官方保障,华为内部的ERP项目陷入了一片混乱,被分成两套计划,同时进行:

他们一方面找到最了解原有ERP系统的精英,用华为自己的方法先把旧系统维护好,保证这辆失去官方维护的老车不会散架。

另一方面,我们将集中所有资源,自主开发新的华为ERP系统,将来全面取代老系统。

伟大时代驱动的英雄之旅

在很多人眼中,在旧ERP系统失效之前开发一个新系统并完全替代它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华为做到了。

在被不可抗力逼到这个地步之前,华为自己其实也不敢想,但有时候,平凡的英雄也会被伟大的时代推上历史的舞台。

发布制裁令的人恐怕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突如其来的制裁,竟然促使华为挣脱了枷锁,做出了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就拿ERP系统所需的人才聚集来说,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难题。

任何一家大公司如果要做体制变革,都会有很多利益博弈、权力与责任的拉锯战,华为过去也不例外。

对于像ERP系统这样和业务紧密结合的IT系统,为了明确逻辑、确定最终的架构,需要有非常有经验、有全局视野的业务骨干来配合理解、设计。

过去,IT部门要通过说服、胁迫、贿赂等方式,让本来就人手不足的业务部门投入资源进行系统变更,但ERP项目上线后,公司内从财务、供应链到采购、服务交付等几乎所有部门都参与了该项目,毫无保留地分配资源,优先为项目团队服务。

财务、供应、采购、服务交付……每个领域都有一批拥有十几年经验的业务骨干人员抽调到ERP项目组,帮助梳理这些复杂的业务规则,梳理纷繁复杂的业务场景。

在决定并行发展两条生产线后,华为开始发出神秘的行动号召。

平静的表面之下,全球数万名员工被悄然动员,不少员工以保密项目的名义被召集到深圳,在封闭的会议室开会,签订保密协议,开始自己为期三年的ERP项目征程。

当时,华为已经冻结了社会招聘,CIO陶景文在与上级沟通时,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当场写下了申请报告:“我愿申请成立100名高端、特殊人才队伍,为打赢IT业务连续性与安全保障攻坚战贡献力量。”

随后领导当场给他批了300个招聘名额,流程IT人力资源部为此专门组建了一个团队,浏览了5万多份简历,联系了1万多人。

华为打赢三年隐秘战争,自研 ERP 系统,绝境逢生  第1张

生死关头带来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让华为在几乎全业界的助力下,仅用几个月就完成了这次集结,成立了12个子项目组,投入了1800人,3000多人的团队,开启了这场属于项目组每一个凡人的英雄之旅。

除了内部的支持,还有很多来自外部的支持。

几家长期与华为合作的咨询公司帮助华为在短时间内找到了近20位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顾问加入,软件合作伙伴也通过各种渠道挖掘资源,将其转移到ERP项目中。

在系统切换前,华为希望将客户的紧急订单提前到6月份生产,以最大程度地控制风险,非紧急订单则推迟到系统切换完成后生产,涉及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也在尽力配合。

这是完全违反直觉的组装速度和项目效率,在制裁危机之下,原本被认为可以击毙华为的武器,却成为大时代蕴含宿命感的巨大机遇。

传统的ERP体系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有两个基础:第一,西方长期积累的庞大而成熟的工业体系;第二,信息基础设施强大的软硬件能力。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支撑系统的信息技术能力。

但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掀起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老旧的ERP架构其实就是一辆修修补补的老爷车,从当初的系统发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多年过去了,它已经不再是这个时代的技术能够实现的最优解了。

但在过去很少有人去尝试突破这个壁垒,因为项目实在太过庞大,难度实在太高。不过危机的出现却给了华为一个机会,从底层开始重建新时代ERP系统:

他们并不打算轻易“逃避”或者采取“保守处理”,也不想简单地照搬西方厂商的产品架构,做出 ERP的替代品。

他们要借这场难以复制的聚集,在未来三年内,站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最前沿,构建更加先进、前沿的底层架构体系,打造真正云化、服务化、自主可控的核心业务体系!

ERP价值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ERP正在崛起并逐步成为首选。

他们想要在智能赋能行业的时代,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ERP。

无人区的开拓者

进入未知领域,做先锋,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树立这样的目标后,华为迈出的每一步几乎都是一次开拓性的尝试。

系统切换首次试点是在马来西亚子公司,主要验证系统能否运行。但马来西亚子公司的业务只占华为整体业务的不到1%,而中国业务占全球业务的70%。要在中国实现上线,华为必须在软件和硬件性能上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三大技术难题成为重中之重:

第一个是元数据多租户的技术架构,这个技术是第一次用在ERP系统中,会比老系统带来高很多的扩展性。

第二个技术挑战是云原生技术,这个技术不仅需要软件的支持,还需要硬件的支持,意味着数据的基础将不再是固定的物理硬件,而是云平台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弹性能力,它将带来强大的算力和弹性。

第三个技术挑战是数据库根技术的突破。

华为一直都有自己的高斯数据库产品,但一直定位为“技术储备”,2019年,ERP替换项目刚刚启动时,项目组对高斯数据库进行了测试,结论是“无法满足要求”。但2021年9月,项目组在规划中国区切换方案时,发现市面上并没有符合要求的开源数据库,于是又把目光转回自家的高斯。

数据库联研团队签订军令状,8个月内将高斯数据库单机容量提升6倍,由4T提升至24T;可用性由99.99%提升至99.999%;系统弹性方面,压力降低5倍,保证在压力之下性能不下降,10倍压力之下也不崩溃;逻辑复制速度提升6倍,达到10……

在西方体制下建立的ERP系统代表了西方企业界的优秀管理经验和最佳案例实践。

但它是建立在中国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华为二十多年来总结转型经验和成功经验创造出来的最佳实践。

这些制裁原本是为了限制华为,却倒逼华为挣脱旧体制的束缚,走向更大的自由,迫使华为抛掉包袱,直接立足中国产业的发展和当代科技的进步,从底层开始,重新构建自己的产品,成为一个更面向未来、属于智能时代的ERP系统。

结论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华为园区,很多人称之为“欧洲小镇”,但它真正的名字是“西流北坡村”,具有浓郁的中国乡村风情。

2023年4月20日,这里举行了表彰和宣誓仪式,仪式上为数千名关键贡献者颁发了奖牌,其中还专门设立了合作伙伴颁奖环节,很多外部软件合作伙伴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帮助,华为在ERP大战中挺了过来,不负众望。

华为为合作伙伴颁发奖项

三年前,陶景文从笔记本上撕下手写的应聘报告,换来了公司为流程IT部门批准的300个专项招聘名额。在这成功的日子里,项目组为中国软件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有300位优秀的ERP项目经理和技术骨干,这些人将成为华为在软件领域崛起的中坚力量。

华为公司董事、质量与流程IT部总裁陶景文致辞

这个成功不是华为一家的​​胜利,而是中国整个软件产业的共同胜利。

即使到今天还没有投入商用,但华为突破封锁的过程,已经为中国的大公司做出了榜样。所有经历和见证这次突破的人,所有为此付出努力的技术人员,都学到了很多。它成为了中国ERP软件行业的火花,甚至是中国工业软件行业的火花。

近年来,提到华为,似乎总让人联想到一些宏大的叙事。但在翻阅突破过程的资料时,最让我感动的,始终是项目组里的“普通人”。ERP项目经理是张晓燕。在马来西亚成功上线后的表彰会上,她带领大家朗诵了一首集体创作的诗歌。第一句话就是:

从来没想过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

也能写出一段酣畅淋漓的故事

但平凡人书写着激动人心的故事,踏上属于凡人的英雄之旅,恰恰是中国崛起故事中最常见的背景。

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文资料来源于华为管理系列丛书《质量为本》附册《星光下的旅程》。

本书精选了高管讲话和相关文献,采访了重量级高管,并加入了一线员工的实际案例,还原了华为突破美国制裁、创造换机奇迹、打好质量保卫战的全过程,是华为30年经验的完整汇集,全面呈现内部质量管理经验,值得一读。

····· 结尾 ·····

星海情报局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和国内替代